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百聽不厭」這句「謊言」被很多人認同

為何我說是謊言?因為我認為這世界上幾乎沒有「百(什麼)不厭」的事

重點在於「百」的定義,通常百字用於此是形容「很多」「再三」,前題相對主觀,它不代表「間距」「次數」是依你的意念,因此妳所愛的 歌、聲音、文章、電影重複聽讀時就用「百聽」「百看」不厭來形容。

可是人有思緒,會隨著意念有所轉變而「喜新厭舊」,並非對過去所深愛的人、事、物不再喜歡,而是無意中將喜歡變成習慣,尤其對已經擁有的會忽略,會遺忘,當初某事驚豔的熱衷投入,漸漸的台語有個字形容得很好「冷」了。

直到有一日再遇到時,會驚喜的說那是我百聽不厭的歌,百吃不厭的菜。事實上可能已經幾百年沒去「動過」它了

「喜新厭舊」說是缺點嘛?它又是促使人類進步的動源,有求新求變的意願,生命才會有活力,才會有所謂的「意義」。有些不懂得分辨,會把「人」和「事」混淆,致使「喜新厭舊」背了負面的意涵

我喜新但不厭舊,對於新的事物,在個人知識和能力所及的範圍裡,都會有一探究竟的心動,對於舊的人和事,也會津津樂道(有人說這是老化現象),其實這也是習慣於「舊時感覺」的感覺,或許年齡增長對於舊的事物有了新的詮釋

朋友常說我對某些事比較有「經驗」,其實這只是從過去諸多犯錯中學到的教訓而已,即便如此,至今還是會有重複錯誤的情事

老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日經過社區的麵包店,看到籃子裡擺了些NG蛋糕(切邊剩餘的或做差的),心中悽然,那是老爸生前時常買的

老爸在社區是頗受歡迎的人物,從家裡到公車站,步行要經過四個路口,沿街店家都會和他打招呼,或許因他衣著整齊,態度親切,小孩見到都直叫爺爺。

他常會買些糕餅帶回來,店家曾順手送他些NG蛋糕,後來就用買的,起初我頗有意見,認為既然要買就買完整的,但他總是說;一樣吃,一樣吃後來發現他會拿來餵些路旁的流浪狗

衣物也是,他喜歡逛街或逛夜市,每次回來會興高采烈拿著剛買的衣服先讓我們猜價錢,然後用一副連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口吻說:才50100

剛開始我也會阻止他再去買;因為買回來不穿,等於浪費還佔空間,直到有天他在萬華又買了一大包回來,和往常一樣秀給我們看,問有沒有我喜歡的?原先我還有一點悶氣,忽然發現他臉上的神情是那麼愉快和滿足。心想如果花點小錢能讓一個老人家那麼高興,那就盡管花吧

我順口問道:你以前買了那麼多,都放到哪裡了,幫你整理房間好像也沒看見?他有些靦腆的說:既然你們不喜歡,我就拿去衣物回收救濟

其實老爸後半生很節省的,但是對我們卻相當大方,家庭聚餐幾乎都是他付賬,一直到過世前,每年除夕都還會給孫子媳婦紅包,我們買禮物送他被嫌浪費,說什麼都有了,要我們學節省一些,免得以後吃苦

他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平平安安,順順利利」。過去不全然體會,如今確是我內心最真誠的祈望「平安、順利」

老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國對我來說,雖然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但能夠和一些好友共同出遊,心情倒是比「出去玩」的感覺更好,這趟要去「麗江」,據說風景不錯,查了下當地氣溫,竟然只有九到十四度左右,再到「香格里拉」和台灣的溫差 將會「差很大」,這下子就得要帶冬衣了

 

這幾年每次出國,行李大都先由老婆準備,最後我再做刪減,否則一拖拉庫的行囊,不像去旅行 倒像是要「搬家」

 

老婆準備大衣、毛褲襪等厚重衣物我說不用那麼多,以前下雪只穿衛生衣,外面一件蝴蝶套(連身工作服)就上街,也不覺得冷,帶件夾克應該夠了

她不削說:「以前」以前你幾歲?現在幾歲

說的也是,「以前」是三十年多前的事了。那時候出國只要一個旅行袋和隨身小包包就搞定

 

老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一聲 汝今哪裏去

望三思 何日君再來

 

仰望 佛光山出口大門上的對聯,內心百感交集,一門之隔,道破人間是非的份界,盡在一念之間

回想過去一路莽撞,活到這把年紀,似乎從未幫自己設立什麼「目標志向」,轉眼已過大半生,若再問「汝今哪裏去」?或許只能回答「少犯錯」了吧?

我非修道人士,至今仍會追逐享樂名利,脫不了七情六慾之困惑,然而站在 凡俗與至善的界碑跟前,即使「三思」,即使「再來」,人生就真可無憾了嗎?

六十多歲 算是過完人生的三分之二?四分之三?亦或

老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起來很土的 Honda 50 CC 機車 在當年可是超夯--學生時期留影

 

由於經濟發展快速,現在的青少年幾乎人人都有機車,上課、外出、常以機車代步。家長們也都知道騎機車的風險,但愛子心切又坳不過子女的纏求,終於都在「交換條件」後,花錢買個「不安心」。

什麼「條件」呢? 就是「要用功讀書,車子不可以騎太快」!

我們那時的環境不像現在,只有幾個家境較好的同學才買得起,而且也不開去上課,大多是在假日或晚上出遊時才騎。

我有兩個同學先後買了;本田50和光陽90?從此這兩部機車就成為我們這票朋友的「教練車」,不管有無駕照一有機會大家都是爭相「練習」,我也是在那時候學會的,大約是民國55年的事了。

那時候最常騎的路線是;北投、淡水、陽明山還有北海岸,年輕人精力旺盛不論天氣好壞,只要有車,總是會「坐滿」一同出遊。

老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