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很美,卻不見得如想像的那麼愜意,若現實生活中未能實現「嚮往」的愛情模式,是否就要像歌曲一樣,就此說Goodbye?
以前就很喜歡這首歌,對於歌詞中說;如果妳一定要離去,我不會反對!
那時真的不能理解,這倒底是「很愛」或是「不愛」?
長大後才漸能感受,愛與不愛之間的矛盾與無奈,若是真的愛了,那麼說Goodbye也無憾…。
愛情很美,卻不見得如想像的那麼愜意,若現實生活中未能實現「嚮往」的愛情模式,是否就要像歌曲一樣,就此說Goodbye?
以前就很喜歡這首歌,對於歌詞中說;如果妳一定要離去,我不會反對!
那時真的不能理解,這倒底是「很愛」或是「不愛」?
長大後才漸能感受,愛與不愛之間的矛盾與無奈,若是真的愛了,那麼說Goodbye也無憾…。
之前第一次聽到「Caruso」這首義大利情歌,是由「IL DIVO」所唱,雖不懂歌詞,但直覺上就像某人在敘述他所懷念的情史,或向心愛的人表達情意…。
這首介於古典與流行之間的歌曲,讓我非常「有感」,情緒也會跟著起伏,尤其在夜深人靜之際,更會覆蓋心靈,內心激盪久久不能自己…。之後又聽過許多出名的歌星翻唱,以及鋼琴、小喇叭演奏。尤其是鋼琴演奏曲的每個音符,像似會敲進心靈深處的感覺…。
Enrico Caruso是二十世紀初,義大利的一位傳奇歌王,過世後另一位歌手揣摩他的心境,就以Caruso為歌名,譜寫出這首歌曲並獻給了「帕華洛帝」。之後又有八十多位不同的歌者或樂隊灌錄過這首歌…。
所謂「音樂無國界」,一首好歌,即使聽不懂歌詞,仍然會感受到歌者的情感以及旋律的美妙。曾經把歌詞貼上電腦的「翻譯」,結果是;有看沒有懂「看攏無」,只好取其中片段的翻譯詞句去「揣測」大概意思;卡羅素在義大利臨海的房子陽台上,看著點點漁火,回憶過去在美國與情人的往事,用歌曲表達內心的愛意…。大概是如此吧?反正覺得很好聽就是了…。
無意間聽到一首從前我的「阿姥」唱過的歌「月夜愁」,這首歌並不「希奇」,對於生長在台灣的人,它算是耳熟能詳的老歌,至今仍有許多歌星翻唱…。
會引起我注意的是:這次聽到歌者的「台語發音」,和我「阿姥」如出一轍,尤其是那「怨嘆月瞑」的「月」字。本來台語的「月」字是有兩種發音,「阿姥」的音好像多了「ㄍ」的音,聽起來和一般的發音不很相像,感覺特別親切。現在也好像聽不到有人用這種唸法了…。
順便提起歌詞中所唱「三線路」,就是路兩邊有種樹的「安全島」分割形成四線道(中間雙向、兩旁單向)的馬路,過去「高雄火車站正對面」以及台北的「中山北路」就是典型的例子,「日治時代」日本皇室到劍潭的神社祭拜(現在的圓山飯店)就都走這條路。當時敕使往來頻繁,亦稱為「敕使道」,後來老總統的官邸也設在附近,加上圓山飯店,因此也成為外賓、官員進出頻繁的「官道」。由於之前人車較少,路面及周遭環境整理得很乾淨又漂亮,因此許多戀人愛到「三線路」來約會散步,路燈花樹感覺特別清幽浪漫,再加上月色………阿嗚~~~
Somewhere in time You came into my world
Love was beyond what I imagined love would be
Now just a dream I hold till the end of time
Hoping someday we'll find what we left behind
There'll come a day Our paths will meet again
We'll cross the bridge of time and space to a love that's free
我非常喜歡「探戈」的曲調,這首50年代的台語老歌,以「拉丁探戈」的節拍伴奏,就是別有一番風味…
夜半濛霧 罩四邊 路燈光微微 路燈光微微
偎在燈柱 悶無意 靜靜等待伊 靜靜等待伊
聽著口琴 的聲音 春宵夜沉沉 春宵夜沉沉
Have you ever had the feeling That the world's gone and left you behind
Have you ever had the feeling That you're that close to losing your mind…
國際樂壇巨星消逝…。
Bee Gees是來自澳洲的三人兄弟樂隊組合,成員包括大哥Barry Gibb、及雙胞胎Robin Gibb和Maurice Gibb。他們把rock、disco、R&B融為一體,風靡了世界各地的聽眾,對現代音樂產生極深遠的影響。
2003年Maurice Gibb在美國因腸子手術產生併發症不幸過世。今年5月20日Robin也因肝癌病逝,三兄弟的現場演唱成為絕響…。
Bee Gees是我相當喜愛的樂團之一,當年為了能夠觀賞他們「演唱實況」,不惜花費重金購置全套LD設備…。
(在「錄音帶」演進為「CD」的過程中,曾經先有「LD」,大小跟黑膠唱片差不多,道理作用和CD一樣,差別在LD的音軌為正反兩面都可播放。由於體積大,片子價格昂貴,並不普遍,很快的就被目前的CD 取代了)
Robin Gibb
照片源自網路
一位家喻戶曉的日本大明星「小林旭」。他獨特的唱腔和姿態,被稱為「アキラ節」(小林節拍)。唱紅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如「昔の名前で出ています」等等,現在台灣的卡拉ok都還經常可以聽到有人唱他的歌…。
小林旭已七十多歲(生於1938)偶爾還會登台演唱,比起當年飾演;背著吉他步向夕陽流浪天涯的「少年仔」,看來是穩重多了,但仍然略帶一些「江湖味」。
40多年前他曾經應邀來台為電影做宣傳,並在豪華酒店演唱,當時我在美術設計公司打工,正好公司替豪華酒店的員工宿舍做裝潢,因此有機會近距離的一睹巨星風采。
小林旭的婚姻備受矚目,1962和獲得日本首相授予國民榮譽賞的影歌星「美空雲雀」結婚,但婚後因美空的母親以及一些事業利益有關的人,不斷介入干擾,這段婚姻僅僅維持兩年…。
1989年 美空雲雀52歲因肺炎病逝,小林旭深感哀痛,特地為她寫了這首歌;
照片源自網路
石原 裕次郎 (1934 - 1987享年 53歲),是日本著名的演員及歌手。被視為日本戰後最具代表性的演藝家之一。
他常飾演「硬漢」,為了「正義」和「壞人」拼鬥,劇中通常會搭配一段動人的愛情故事,楚楚可憐的多情女子深愛著他,當然也少不了幾首情歌,結局大多是「悲劇」,若不是他或女主角掛了,就是因為「愛她」而「不得不」離開她。
這樣的劇本在當年是票房的保證,在台灣也風靡一時…。石原裕次郎那種帶著「兄弟氣口」的調調,更是當時「少年家」崇拜和模仿的對象。
這首歌讓我想起當年「意氣風發」的少年郎…會跑船可能也是他「害」的?
君こそわが命 (中文歌詞 - 老華 隨意翻)
あなたをほんとは さがしてた 真的一直在找尋妳
我對歌曲的喜好,就像豬一樣「不偏食」是「雜聽」的愛樂人。
過去跑船的時候,到達港口或是沿岸航行,只要收音機能收得到,即使「不好聽」也會讓它叫上一陣子,例如中東或非洲的音樂,整首歌曲從頭到尾,聽起來就好像只有那幾個音符,伊伊ㄛㄛ的一再重複的唱…。
好玩的是,聽久了不知不覺中也會跟著ㄞ兩句,而且會覺得「愈聽愈好聽」。
雖說音樂是「共同的語言」但有聽沒有懂的實在很多,就像本土天王 X董的歌曲,有些聽得「霧煞煞」不知他在「唸」些什麼,更別說是洋歌了…。
若能聽懂創作者的意含或歌詞,當然更能感受作者的心境繼而引發共鳴,才不至於像似「鴨子聽雷」無法享受樂曲的美妙意境。
過去「學聽」古典音樂的時候,為了要瞭解作品敘述的內容,在播放音樂的同時會對照唱片附帶的解說,記得有次聽Mendelssohn的小提琴協奏曲( E小調第一樂章),隨著幽美的琴聲,邊看邊聽去對照「解說內容」和「演奏過程」意境果然完全吻合,聰敏的老華也立即領悟大師的創作並且「聽懂」大師的心聲。
不過…簡介說明已經讀到樂曲最後應該是結束了,唱片卻還有一大半沒播完,哈!一定是Mendelssohn不懂中文,沒按簡介進度演奏…。
現在聽音樂更隨興了,只要覺得順耳,管他什麼;英雄、命運 或 倒退噜(牽亡歌)都聽得不亦樂乎,偶爾興起 也會將歌詞按自己的感受任意修飾編撰。
用「欲罷不能」來形容這首「Light My Fire」不知是否恰當?當樂曲進入organ與電吉他的演奏橋段時,七分多鐘的樂曲如同行雲流水一氣呵成,讓人聽了極為過隱。
這首樂曲後來又經多位歌星翻唱,其中波多黎各籍的盲人歌手Jose Feliciano以其特異的吉他指法加上拉美熱力奔放的音調再度唱紅歌壇。
主唱Jim Morrison,鍵盤Ray Manzarek吉他Robby Krieger,鼓手John Densmore
The Doors成立於1965年,藉由一些惡名昭彰的行徑從流行榜上的團體,成為家喻戶曉的當紅樂團,最後並成為永垂不朽的搖滾樂偶像。結合詩歌與音樂,以及性暗示洶湧澎湃的歌曲,成為The Doors的標準樂風。
主唱Morrison以他沈穩醇美至極的男中音再將感官刺激煽動到最高點。吉他手Krieger的作品「Light My Fire」極具煽動性,彷彿是專為Morrison而寫,這首歌由原本的七分鐘被縮短為三分鐘長度後,在排行榜上奪得冠軍。
The Doors最後一張專輯「L.A. Woman」可能是這個樂團的集體創造力最佳典範。不可思議地,當The Doors開始在他們好萊塢的錄音室錄製這張私密且自省的專輯時,Morrison才二十六歲。專輯同名曲L.A. Woman和有著名雨聲的Riders On The Storm似乎含有預示性,預示這將是他們最後一張專輯。1971年七月,Morrison被發現死於巴黎公寓中,死因不明。
回想四十多年前,有一陣子「熱門音樂」流行超長的樂曲,演唱都比「正常」的時間多出許多。
其中有幾首印象深刻,如The Doors的Light my fire,還有C.C.R的Susie Q。都是紅極一時,這種樂曲除了「耐聽」更是「耐跳」,而且跳舞時「不佔位置」,只要你能擠進舞池,就可以在「原地」搖上半個小時…。
清水合唱團 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簡稱 C.C.R」
來自舊金山灣區,他們吸收了沼澤藍調音樂「swamp blues」一種深受克里奧爾人的民謠音樂「Zydeco」影響,融合了路易斯安那州藍調,加上輕鬆的放克節奏,創造了獨特的舊金山灣區搖滾風格。
1960年,Doug Clifford、Stu Cook、Tom & John Fogerty這四位同窗好友,組了一支名叫Tommy Fogerty & The Blue Velvets的樂團,四年之後到John Fogerty打工的Fantasy唱片公司進行試唱,贏得了一紙唱片合約。
在經過幾年的巡迴演唱歷練後,1967年,他們正式以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作為團名,發表首張同名專輯,他們以與舊金山搖滾樂完全迴異的南方沼澤藍調搖滾風格引起樂壇側目,此張專輯裡翻唱名曲"Susie Q"瞬間成為排行榜暢銷曲,隨後也躋身為搖滾樂史上的經典之作。
緊接著在第二張專輯推出"Bad Moon Rising"、"Lodi"等橫掃排行的搖滾原創大作。到了1970年,C.C.R.躍身為美國最受歡迎的搖滾樂團。可惜John Fogerty過於強勢 導致C.C.R.於1972年走上解散之途。
20年前的老歌,唱出40年前的老故事,60多的老人聽來往事歷歷 百感交集…。
自古以來人們遵循生命的軌跡,各自從不同的起點出發,歷經「聚散離合」,當一切「煙消雲散」之際,千萬年來如出一轍的愛情故事,依舊接續不斷的上演著。「新鮮事」是誰說....太陽底下沒有....
哭砂:優客李林
作詞:林秋離 作曲:熊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