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在紐約裝卸貨停留了五天,之後一路南下就像電影般的 在地圖上畫前進路線到達紐奧良。雖然途中經過巴鐵摩 和幾個港口,但停留時間不長,沒什特別印象,除了在查理斯頓,同事在港區附近被搶,事情經過是這樣;我們下午有八個人出去附近商店購物,回來時同行的三副和二管輪停在路邊買冰淇淋,因碼頭就在前面,我們先走沒等他們,結果就被三名黑人持槍攔劫,還好沒傷人。回船後報警,但實在很難描述搶犯的樣子,因為黑人看起來都一個樣,即使在大白天…。後來也就不了了之。
美國沿海城市很多是像這樣的,海邊建設新穎摩登 遊艇帆船一缸子,但隔一條街就是老舊落魄的黑人區,說是不能有種族歧視,我想大家也都心裡有數。
紐奧良(New Orleans)我較感興趣,因為是美國爵士音樂的發源地,電影常以它為背景,有一首我從前學吉他時很喜歡的歌The house of Rising Sun好像是描述紐奧良一位悲苦孩子的心聲…。
紐奧良曾經是法國殖民地,後來賣給美國,在法國區(French Quarter)仍然保留有歐洲舊城市的樣子,雙層老建築 二樓陽台雕飾欄杆,電影裡常可見到。
我們來的時間在晚上,整條街都是酒館,門口有人在么喝招攬生意,每家店裡傳來不同的爵士樂聲,空氣中飄浮著酒香,煙味還有老外特殊的體味,走在街上會不由自主的隨著音樂擺動身體,也仿佛進入電影西部片酒吧的畫面。有個老黑樣子像小喇叭手阿姆斯壯,招呼的很熱絡,於是就進去他那家店裡喝些啤酒 感受一下熱鬧的氣氛…。
走的時候經過一座西班牙式建築(聖路易士教堂),晚上看起來外觀有點像澳門的大三巴牌坊,有位仁兄在教堂前 神情專注的用手敲打類似 bongo(非洲皮鼓),大概是可以聽到回音在練習吧?
第二天中午再去,就沒晚上熱鬧。我們看見教堂旁的公園,有很多嬉皮打扮的年輕人分別坐在草地上曬太陽聊天,我和同事也在公園樹蔭下找了張椅子坐 抽抽煙。其實嬉皮倒不是想像中那樣邋遢,雖然頭髮披肩,但看起來還算乾淨,有的梳理整齊綁成馬尾倒也滿「秀氣」的。
忽然有一位走過來和我們搭訕,看起來有些茫茫的 (喀藥?)說是要唱歌給我們聽,朋友馬上告訴他 我們沒錢哦!他不理睬 就唱了起來…。唱完問我們如何?我們當然給予掌聲,接著向我們要了跟香菸 就很得意的離去…。
另一張椅子是一對年輕情侶,在那公然擁吻,唱歌的天兵走過去蹲在旁邊看他們接吻,大家相安無事,若是在台灣 那就…。
因為船在這只停留兩天,所以就在附近逛逛,不過能親身感受到紐奧良的特殊風貌,也算不虛此行了。現在偶爾在電視上看到紐奧良法國區的畫面,好像還會聞到那裡的氣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