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逢佳節倍思親,又要過中秋節了,趁著前一日天氣還好,上山去「明園」。舉香祭拜時,腦中突然閃過一個「奇怪」的問題?父母親過世好幾年了,不知是否還能知道我來,也能「聽到」我的默禱…?
恭敬插好香柱後,拿起神桌上的「筊杯」問了這個「疑問」,答案讓我一陣尷尬。因為看到地板上呈現的「笑杯」,直覺上就像小時候問媽一些「傻問題」時,她會笑笑的說:憨囝仔,這種事「何必多問」! 原來他們真的知道我來,而我卻心存懷疑…。
我喜歡四處趴趴走,雖不到「逢廟必拜」的程度,但經過廟宇時,只要時間許可,也會進去敬拜,一方面祈求平安,另方面則是觀賞建物雕飾,但很少「擲筊」,總覺得「事在人為」,沒事盡量不要去打擾神明較好,只要心存善念,神明自會保佑平安…。
「筊杯」是民間信仰中與神靈溝通或尋求神靈指示的工具,「擲筊」的結果會有四種情況,一正一反為「應杯」(有杯)表示神明許可或同意。兩個反面(凸面向上)為「無杯」表示否定或不同意。兩個正面(平面向上)為「笑杯」表示神明笑而不答或何必多問。另一情況是比較少見的「立杯」,筊杯呈現立狀被視為神蹟,或有其他特殊含意…。
有些「鐵齒」的朋友認為擲筊是「或然率」的問題,甚至嘻謔的說:可以從「無杯」擲到「有杯」才停。可是記得當年父親過世時最後一次的「做七」,也就是做完這次,父親就要真正的離開了,之前都是擲一杯就OK,最後這次我連擲10次都沒杯,法師說:父親捨不得離開,接著說了許多好話,勸他安心地走…。
年輕時去廟裡拜拜偶爾也會「擲筊」請示,雖然沒有不敬,但說真的也不是那麼「虔誠」,自從那次擲杯擲到「膽顫心驚」之後,對各種宗教與神明溝通的方式,就不敢再輕忽了…。
很多人到了年老之後才皈依信佛,而且非常虔誠,我認為可能是經過大半輩子,甚至歷盡滄桑之後,才體悟到「人不一定勝天」,也或許本身遇過一些「無法解釋」的神蹟,才會深信冥冥中似乎有股神力安排著每個人的走向…。
我相信命運,也相信果報,更感謝上天賜給我和家人平安的過活,如今年歲已大,除了秉持心存善念,或許多做些善事,也能替家人、弟、妹及晚輩們積點福報,不求大富大貴,只求平安無事…。阿彌陀佛!